全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本科教育提质增效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2-02-19 11:16:02

近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十大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本科教育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校(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研医协同育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校(院)坚持“医教协同、育人为本、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拔尖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国际化培养方案,不断深化科教融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院所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学院—研究所”深度融合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远大理想的优秀人才。

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导,扎实推进“新医科”建设,围绕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过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及时升级、改造、调整与校(院)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2019年以来,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主动布局医学人工智能、医疗保障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专业。

注重培育一流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多次指导一流课程、在线课程申报与建设工作;引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新华网课程思政等多个平台同、教学资源丰富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探索实施“1+8”建设模式,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形成多平台协

发挥教材育人作用,成立教材建设分委会,出台教材建设、管理、选用等规章制度,扎实做好党的最新理论“三进”工作,实现“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全覆盖。

深入落实《校(院)本科教育提升计划(2020-2024)》,聚焦教师发展,坚持“培-研-赛-奖-引”五位一体,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积极搭建校(院)层面教学活动平台,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提升大讲堂系列活动。2021年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校内教师、临床教师等各类师资和专题培训30余场次,培训3600余人次。

自2019年开始,校(院)择优选拔、组建拔尖人才特色创新班,包括临床医学国际班和生物医学泰山班,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对一”学业导师制,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设立PI、授课教师科研项目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方式,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其深度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学生自主设立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校(院)现有48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一流专业占本科专业的42%。2020年,获批设立眼视光医学专业;2021年,获批设立麻醉学、医疗保险、药物化学等三个专业;新申报中医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科学、智能医学工程等5个专业。

2020年以来立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2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1门,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获评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15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立项2项,校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立项27项。校(院)教师创新性课程思政典型做法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程育人实效。优化教学内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时进课堂、进教材;塑造医学思政教育特色,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拓展思政课授课时空,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践行体验式课堂,构建新型“教—学”关系。

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组织建设,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塑造学生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和智慧品格,着力培养仁心仁术的高素质人才。

充分利用校(院)科教融合优势资源,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建立医教协同、政教联动、校企合作,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办学机制,改造升级传统医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科教融合学院建设,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着力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创建 “医学+X”新学科交叉实现医学教育模式转变。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整合学科资源,尝试建设跨学科的课程群和模块化课程,促进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网格化协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

实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拔尖计划”,完善临床医学卓越班、生物医学泰山班等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推进临床医学类本科长学制教育改革。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校级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建立、完善临床医学类学科与附属医院嵌入式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好各种形式合作平台作用。

着力培养 “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鼓励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进阶式创新能力项目培养体系。

开展“教师+”行动,配强三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杨凡、葛一凡]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