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我的军训教官曾是卫国戍边英雄子弟兵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23-07-10 16:18:07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军训场上,教官和军训学生们一丝不苟地操练,挥汗如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们提议教官讲讲当兵的故事。不讲不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教官们竟曾是卫国戍边英雄子弟兵。他们从唐岛湾畔的校园,去到祖国边境的喀喇昆仑山脉,4962千米的距离是他们青春无悔的征程。让我们走进身边这些“最可爱的人”,聆听他们的“亮剑”故事。

李文森——差点“睡着”在海拔五千七百多米

李文森于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驻守在边疆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距离边境争议地区仅几公里,被称为西南边陲第一道天险防线的“生命禁区”。面对极度恶劣的环境和高原反应的不适,李文森这个南方小伙咬牙硬挺了下来,还在体能和军事技能考核上,勇夺全新兵营综合第一名,荣获团级“训练标兵”称号。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李文森被安排到了混合班组。班组里同样优秀的还有名聂班长,兵龄和军衔聂班长都在李文森之上,很是质疑李文森的能力。2020年到2021年间,李文森和聂班长共合作了3次任务,其中最让李文森难忘的便是那次抢占海拔五千七百多米的某高地时与死神擦肩,也是这次任务让两人关系彻底“破冰”。

当时该高地与李文森他们冲锋起点时的相对高度将近四百米,坡度在三十多度左右,但李文森并没有因前期执行任务时留下的病根而掉队,一直全程跟进。当指挥员发出全体冲锋、以最快速度抢占制高点的命令时,李文森作为穿插分队的突击员,背着双色指挥旗就朝着最高点冲刺过去。聂班长作为盾牌手原先在李文森前面,当李文森从他身边冲出而过时,两人四目相对,默契地点了点头。

在常人看来,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爬坡式地冲刺无异于闯鬼门关。李文森很快感到呼吸困难,就在最后三十米时,肺仿佛要炸开一般,猛回头才发现已经超过最近的战友一百多米了;再看另一边,越境者距离最高点也不过几十米。此时的李文森来不及歇息,他知道必须第一个到达,就强忍着痛苦手脚并用地冲了上去,取出红色的指挥旗挥舞起来,同时捡起地上的石头朝面前的三个越境者示警。

在对方看到无法得逞准备后撤的时候,李文森的身体反应更加剧烈,口水外流,喉咙刺痛,后脑阵痛,鼓膜耳鸣,直到聂班长到来接过红旗时,他才放心地坐在地上大口喘气,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是李文森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断片”,他昏迷的四个多小时里,不知被聂班长灌了几十粒速效救心丸。醒来后的李文森被送到部队野战医院隔离观察,聂班长主动申请陪护,对这位“玩命”的战友给予深深的敬意。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任务过后他和聂班长也获得了彼此的信任,相处仅半年的时间,让同住一帐篷、患难与共的八人情同手足,同心协力守护着祖国边疆,期间他不仅收获到珍贵的战友情,也做到了善始善终、不留遗憾。

后来成为教官的李文森回忆起中印边境事件时,觉得那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征战海拔五千多,钢铁洪流赴昆仑。在外敌企图侵占我国领土时,我们这些军人必将闻令而动,誓死保家卫国,哪怕只是一个高地,也不让他们得逞。”话毕,军训场上掌声如雷。

赵亚坤——诠释了什么是“携笔从戎”

“2021年 3月 晴 提到新疆,人们会想到逶迤的雪山与广袤的沙漠……如今,我也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翻开赵亚坤的日记,我们窥探到了浸润新疆的独一抹亮色——中国红。



“携笔从戎”大概是对赵亚坤最好的诠释。身为军营新闻报道员的他,用铿锵的文字激荡人心。然而,想要在“以实力说话”的部队里用笔杆子闯出名堂,赵亚坤走过很长一段路。

稿件格式的规范、视频的剪辑、相机的功能等都需要他一点点学习。掌握基本技能仅仅是成为合格新闻报道员的基础。一个团三十多个连队,没有按时完成宣传任务的赵亚坤被指导员狠狠批评了一通。压力伴着迷茫排山倒海地压来,赵亚坤想过无数个退缩的理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身为一名军人,要敢于站排头,扛红旗,争第一。”指导员的话忽如一记猛锤将他狠狠敲醒。无数的日夜颠倒,两年来吃过的苦与受过的委屈都内化为前进的动力,赵亚坤不断反思如何做到更好。边疆天文点的夜晚格外漫长,陪伴他的除了山上的晚风与夜空的繁星,还有一张又一张糅皱的稿纸与一支又一支用空的笔囊。百余份稿件见证了赵亚坤从新闻小白蜕变成一名合格的新闻报道员。再回首,他已然是生着戎装、持笔前行的刚毅战士。

从酷暑到严寒,两年时光似水,赵亚坤以笔为媒,记录边疆军旅生活,书写独属于他的青春岁月。

陈泉泉——圆儿时的“英雄梦”

“少年正值风华正茂,壮志当以国家相许。”陈泉泉在儿时起便一直有着一个“英雄梦”,而现在的他,经过了两年军队的淬炼,他早已蜕变成为了他自己的“英雄”。



谈及入伍的初衷,陈泉泉表示儿时看到电视上报道中国的南海问题时,便早已暗自下了参与国防建设的决心。在大四毕业时,他没有选择穿上学士服,而是披上了那抹鲜亮的军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军营。

入伍后的陈泉泉坚守在5300米的喀喇昆仑高原,作为部队的炮兵瞄准手,他负责火炮高低机,方向机以及瞄准镜的操作。在提升自身军事素养的同时,他还注重培养精神内涵。训练之余,他会沉下心来去细细地读一本书,渴望着与先贤对话,与智者同行。退伍时,他被评为“最美士兵”,在军营里真正地实现了他的“英雄梦”。

“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面对未来,陈泉泉依旧像往常一样充满希望,经过军队熔炉锻造,他目标坚定,脚步向前。

袁述明——守好雪域高原通信的“最后防线”

袁述明是一名通信兵,负责军事通信任务。“有线通讯是实战的最后一道保障,十分重要。”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在部队,如果专业技能不够硬,是不能长远发展的。”班长的教诲袁述明一直铭记于心,攀登与固定是他的短板。为了尽快提升专业技能,在每天正常训练结束之后,他都会再加训4个小时。一开始的时候,刚爬上木制电线杆一米左右就会滑下来。袁述明没有气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后,已经能自如地爬上5米高度了。

训练是为了更好的实战。铺设的电话线经常会被装甲车压断或者因自然因素受损,为保证军队之间的正常通信,紧急抢修对袁述明来说是家常便饭。冬天的新疆,气温低至零下20℃,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有一次,袁述明接到紧急任务,和班长一起去山里抢修受损的线路。“当时雪下的很大,我的脚被冻到几乎失去知觉。”山路陡峭,在山腰处抢修的袁述明几次差点摔下山崖。从白天到夜晚,袁述明和战友专心致志修补受损线路,并没有注意自身状况,回到部队后才发现双脚早已红肿。“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保障所在防区的通信,条件艰苦一点也没什么。”在他心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王继振——驾驶“陆战之王”驰骋疆场

“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2021年初,张继振在看到了征兵启事后,便毅然决定暂停自己的学业,去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青春热血。



炎炎夏日,新疆边陲,铁甲轰鸣,风沙滚滚。王继振驾驶着陆军首批某新型主战坦克驰骋野外,进行高强度的战斗射击拉练。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发挥坦克的最大威力,车长、炮长、驾驶员必须齐心协力。随着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指挥员下达指令,战车轰鸣而动向着射击地域冲击。在路线上,坦克要对固定、运动、随机等多种目标进行打击,每一次的射击都需要车内成员在几秒钟内协同,并对目标完成跟踪、瞄准、测距、击发等一系列操作。身为驾驶员,王继振需要时刻对方向盘、油门、刹车的操作,控制坦克的行进方向、速度和发动机转速等,以便提供稳定的射击条件和实现快速接、脱战,有力打击敌方并保护己方。

“右前方,敌坦克,短停歼灭!”随着车长令下,一发发炮弹直扑目标,卷起漫天尘土。“好样的,继振!”车长、炮长和王继振相互击掌鼓励。这一刻,那些终日与坦克为伍、和风沙相伴的苦与累都变得值得了。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王继振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对“陆战之王”的驾驭也愈加纯熟,其出色的表现得到所在部队的认可。在2022年底,王继振被团部授予“四有”优秀士兵奖章。

追随“英雄”,成为“英雄”。李文森等人从青涩学生到戍边英雄再到军训教官,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家国至上的初心,他们以忠诚和行动践行军人的铮铮誓言,以青春和热血展现当代军人魅力风采,为广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他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用奋斗续写青春最美好的华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